服務熱線:
4006199175
目前,上海遠洋漁業已進入全國前列。在世界公海大型拖網加工和大型金槍魚圍網兩大領域內,上海的綜合實力最強,成為全國相關行業組織的組長單位。作為國家海洋戰略的重要部分,中國遠洋漁業應該怎么走?湯期慶說:“在對外合作共贏中走出去,還要在漁場與市場的對接中走回來”。上海已把遠洋漁業列為國資戰略性整合的“重頭戲”之一,進一步搭建資源的跨國產業鏈,優化國內的水產品消費結構。
“這個開拓者”是被“逼出來的”
25年前,上海水產集團是國內遠洋作業的開拓者之一。但用湯期慶的話說,這個開拓者是被逼出來的。當時面臨的困境是:近海資源越來越少,只有“跳出近海、跨入大洋”這一條路。
1985年5月,上海水產集團引進的國內第一艘大型拖網加工船“開創”輪出航赴白令海探捕;同月,上海水產集團首批近海漁輪赴伊朗海域合作捕魚,實現了大洋漁業與過洋漁業的“兩翼齊飛”。這是上海遠洋漁業的起步。
中國合理開發利用世界公海漁業資源的歷程,上海是一個縮影。目前,在大型拖網加工作業方面,上海水產集團在全國13艘同類各型船中占了5艘,在捕撈總量中占了75%的產量。在大型金槍魚圍網作業方面,上海在全國18艘船中占了9艘,2009年捕撈產量占了國內總量的一半以上。在這兩個遠洋漁業的主導領域內,上海水產作為組長單位,常常受主管機構的委托,對內協調行業行為;對外在相關的生產配額等國際談判中爭取中國企業的權益。
“走出去”與“走回來”對接:進入中國消費者的“菜籃子”
“中國人吃水產品的口味也在變。”上海水產集團副總裁唐文華對市場頗有研究。老一輩人往往青睞“河鮮”,要清蒸;但年輕一輩,對于遠洋冷凍海產品,已經逐步接受。像金槍魚罐頭食品,往熱湯面上一“澆”,吃起來也是有滋有味。
以往,中國的遠洋漁業產品,一般都是外銷。隨著中國消費層次的提升,中國遠洋海產品市場正在逐步擴大,不少中國船隊外銷的資源經過國外的加工與品牌包裝,又回到中國的市場,“一圈轉回來,價格天差地別。”就這樣,金槍魚、章魚等優質遠洋產品總是“高高在上”,一般消費者難以問津。
豐富國人的“菜籃子”,是一項最實在的民生工程。上海水產集團提出了“產業外擴、產品回國”的新戰略。湯期慶說,“走出去”要與“走回來”對接,一方面通過收購、合資等多種方式,以獲取漁業資源許可為重點,整合國際遠洋漁業價值鏈;另一方面,把通過遠洋捕撈或貿易而獲取的優質遠洋漁業原始產品或加工產品運回國內,借助冷鏈物流運輸和精深加工等環節,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讓中國消費者的餐桌“更豐盛一點”。
據透露,上海水產集團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把遠洋船隊的產能再擴大60%左右。在現有4.5萬噸水產專業冷庫的基礎上,通過自建和合資合作,使得上海水產集團可穩定運用的水產冷藏總庫位達到10萬噸左右。今后,在上海水產集團每年10萬噸的金槍魚目標產量中,將有五成至六成運回國內,生產罐頭食品及其它延伸食品。
打造中國的遠洋漁業跨國集團
有實力,才有話語權。湯期慶對記者說,世界公海漁業生產已實行嚴格的配額管理和生產許可。正因為上海水產集團起步較早,“在困難中咬咬牙堅持下來了”,隨著規模實力的提升,在世界上各種漁業經濟組織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有利于形成“中國企業的話語權”。
中國漁業產品市場的潛力巨大,中國應該有自己的遠洋漁業跨國集團。據了解,上海市政府已把遠洋漁業列為“重頭戲”之一,根據核心產業發展需要,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加大內聯外擴和資本運作的力度。
據湯期慶介紹,上海水產集團將繼續投資拓展一批以獲取遠洋捕撈許可證、提高附加值為目標的海外漁業基地,在中西太平洋地區形成產業發展的“第一島鏈”;在西非開發中上層魚類資源;在南美提升捕撈產品的附加值。
到2015年,上海遠洋漁業的捕撈規模有望達到30萬噸至40萬噸,并有一半以上的產量回國銷售。大量優質深海水產品“回國”,又有冷庫冷鏈的支撐,可以實現季節性生產,全年均衡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