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6199175
作者:樊旭兵(北京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董事長)
剛剛過去的2010年,是中國水產業相當糾結的一年。站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開始的地方,猶如站在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有一種天地蒼茫的感覺。
此時此刻,暫且不去回顧過去。還是讓我們展望一下未來:看一下在未來10年中,中國水產業將面臨什么、我們應該都做些什么吧。筆者將自己的思考,歸納為10件大事,希望就這10件大事的選擇和分析,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未來、關于這個行業的思考。
1、 盡快實施《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從鼓勵到管制
根據2000年12月1日實施的《漁業法》第十條,國家鼓勵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充分利用適于養殖的水域、灘涂,發展養殖業。也就是說,現行的漁業法對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是鼓勵的,并且沒有任何準入門檻。但是《漁業法》實施10年后的今天,水產養殖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10年中,中國水產養殖業突飛猛進地發展,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而且為全球市場貢獻了大多數的新增需求和替代需求。但是東南亞國家、中南美國家的水產養殖業也在迅速發展,并與中國養殖產品在國際上形成直接競爭關系,最主要的有越南的鯰魚、泰國的南美蝦、印尼和中南美國家的羅非魚等。由于單位水體養殖密度和產量的不斷提高、養殖水質的不斷惡化、大部分水產養殖苗種的不斷退化(南美蝦、羅非魚等除外),養殖病害問題愈發嚴重,抗生素使用量不斷增加,藥物殘留和產品安全性問題日顯突出。水產養殖產量總體上供過于求,產品價格(無論外銷還是內銷)都不斷下降,養殖者的利潤和經營風險不斷加大,產品質量也因此越來越容易出現問題。
水產品不是糧食,不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也不是CPI統計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必考慮糧食安全的問題,不必過多考慮通貨膨脹和價格上漲的問題。水產品主要是為了滿足中國和外國消費者(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營養和健康動物蛋白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國家今后對水產養殖行業的管理,應該轉變為:為市場提供安全優質、價格合理的水產品。其中安全優質是第一考慮因素,價格合理(不是價格低廉,也不是價格昂貴)是第二考慮因素。國家鼓勵充分利用適于養殖的水域、灘涂,發展養殖業的戰略,則應該調整為:國家實施《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下的合理利用適養殖水域、灘涂,發展養殖業戰略。
《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從總量上和各個養殖品種的養殖面積和產量上,通過許可證管理,有效地規范水產養殖產量。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大起大落式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從而步入精細化管理的模式。《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也是歐美等發達國家普遍采取的管理制度,與《捕撈許可證》制度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
《水產養殖許可證》的關鍵在于:1)在充分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明確各主要養殖品種的許可證數量、每個許可證允許養殖的區域、允許的養殖方式、允許的養殖面積和投放苗種的數量、養殖密度(MAB,maximum allowable biomass,單位水體最大允許生物量)等,從而達到精細化管理的目的。2)確立許可證發放數量總量控制的原則。不再以追求養殖產量最大化為目標,而改為追求養殖產品安全、可持續養殖和市場價值最大化為目標。3)通過許可證制度的引入,徹底告別過去那種“奧林匹克”式粗放競爭的養殖模式,改為“控制總量、提升價格、進而提升品質”的養殖模式,引導中國從水產養殖大國向水產養殖強國的產業轉型。4)通過許可證制度,引導水產養殖向區域專業化、集約化、生態化發展,向中西部發展。5)將《捕撈許可證》淘汰和《養殖許可證》的發放結合起來,引導漁民向養殖戶轉化。6)確立分品種、分區域、分養殖方式的養殖總量控制原則。國家通過《養殖許可證》的發放,來控制一定區域內的養殖品種、養殖面積、養殖產量的總量,并保證養殖許可證發放的有序,不隨意濫發新的養殖許可證。同時放棄《養殖水域許可證》制度,讓市場來調節養殖水域的使用費。隨著養殖總量受到政府管制,所有養殖該品種的許可證持有者的利益將被捆綁在一起。他們就會結成利益共同體(如南美蝦養殖者協會、羅非魚養殖者協會、大菱鲆養殖者協會等),共同對該產業實施生產、質量和安全管理,并開展有效的市場營銷,以取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時也保證了產品質量、食品安全(雖然消費者可能會為此付出多一些)。7)確立養殖許可證的可轉讓制度。在養殖許可證發放受到政府嚴格控制的前提下,隨著該品種市場價格的不斷提升,養殖許可證本身的“含金量”也在不斷提升。養殖者如果因為退休或其他原因希望推出該行業,他可以在市場上轉讓該許可證,或者贈與給自己的后代。養殖大戶(或者大型養殖企業)希望擴大養殖規模,也可以通過購買許可證的方式。許可證本身的市場轉讓價格甚至會超出當年該許可證養殖利潤的很多倍。
總之,《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是未來中國水產養殖業,甚至整個中國漁業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根本制度,是個總綱,綱舉目張。
2、 建立水產品營銷基金:有營銷體制,才有強大產業
《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可以解決養殖者“有恒產證有恒心”的制度問題,將養殖者的共同利益捆綁在一起。但要實現市場利益最大化,則需要建立水產品營銷基金制度。持有某個養殖產品許可證的養殖者,將成立該產品的協會,該協會會員將通過繳納會費(國家也應該給予相應補助)的方式,委托專業市場營銷公司(如北京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在國內或國際市場開展針對性的營銷工作。通過市場營銷提升該產品的知名度、擴大該產品的消費,最終擴大該產品的總需求。在養殖總量受到政府控制的前提下,總需求的擴大意味著市場價格的不斷提升,從而導致養殖者養殖利潤的不斷提升,以及(為進一步提升產品價格而不斷增加養殖投入)由此導致的養殖水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的不斷提升。
《水產養殖許可證》作為制度的保障,《水產品營銷基金》作為實現市場價值的手段,珠聯璧合,將使水產養殖業走出目前的困境,進入上升式發展的螺旋。
3、 優勢“小類”水產養殖品種的確定和良種選育:少就是多、精而不雜
建國以來,我國從世界各地引進了上百種水產養殖品種,得以大面積養殖并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的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因為(當初或后來)國際市場的強勁需求(歐洲鰻鱺、斑點叉尾鮰、羅非魚等),從而引發國內大規模養殖,屬于“兩頭在外型”(外來品種、國外市場)品種;第二類是引進品種替代國內傳統品種(大菱鲆代替牙鲆、加州鱸代替花鱸魚、美國紅魚代替大黃魚、革胡子鯰代替胡子鯰、淡水白鯧代替銀鯧魚、羅氏沼蝦代替日本沼蝦、斑節對蝦代替中國對蝦、太平洋牡蠣代替近江牡蠣、牛蛙代替青蛙等)引起的,屬于“進口替代型”品種;第三類是以上兩種原因共同推動的(如南美白蝦和小龍蝦(克氏原螯蝦))。這些成功的品種占全部引進品種的不到20%,其余80%的引進品種都沒有取得真正的成功。80%不成功或不太成功的引進品種中,主要是因為不具備上述一個或兩個條件。
同樣地,我國傳統水產養殖主要品種,包括大宗淡水魚(草魚、鰱魚、鳙魚、鯉魚、鯽魚、鳊魚等)、河蟹、梭子蟹、青蟹、青蝦(日本沼蝦)等,養殖產量也在不斷提高,但增長速度不高。
無論是引進品種還是傳統養殖品種,目前都存在著病害頻發、食品安全、良種落后、種質混雜等問題。雖然大多數養殖品種基本實現“原種化”,但“良種化”率仍然較低。除少數品種(南美蝦、羅非魚等)在引進國外良種和學習國外良種選育技術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外,大多數大宗養殖品種的良種選育,還停留在比較初級的水平上。目前只有“黃海一號”(中國對蝦)、“長豐鰱”、“中科三號”(異育銀鯽)、彭澤鯽魚、松浦鏡鯉等少數中國自己選育的良種進入大規模商品養殖。
下一步,建議工作重點從隨意引進新品種、靠市場規律自然淘汰法則的“粗放式”養殖品種選擇模式,逐步向優勢“小類”水產養殖品種選擇和良種選育的模式轉型。全世界在吃魚的“雜食性”方面,只有日本國民可以與中國國民“有一拼”。除了中日兩國,其他所有國家在吃魚方面都表現出相對比較明顯的“專一性”。中國由于歷史、地域、文化、烹飪的多樣性原因,對各種品類水產品的需求比較分散均衡,因此需要在各個水產品“小類”中,選擇出“小類優勢品種”。比如,建議在目前養殖的七種鲆鰈類魚類中,重點發展大菱鲆,在目前養殖的四種主要對蝦中,重點發展南美白蝦等。下面是筆者初步建議(本人不是苗種專家,這個重點發展品種僅供專家參考)的重點品種清單:
小類 |
重點品種 |
鲆鰈類 |
大菱鲆 |
羅非魚 |
吉富品系 |
鯛魚類 |
真鯛 |
石首魚 |
大黃魚 |
鱸魚類 |
加州鱸 |
海鱺類 |
軍曹魚 |
鰤魚類 |
黃尾鰤 |
鮰魚類 |
斑點叉尾鮰 |
鯰魚類 |
革胡子鯰 |
石斑魚 |
美洲黑石斑魚 |
對蝦類 |
南美白蝦 |
螯蝦類 |
克氏原螯蝦 |
河蟹類 |
中華絨螯蟹 |
牡蠣類 |
太平洋牡蠣 |
扇貝類 |
蝦夷扇貝 |
小類優勢品種的選擇要有明確標準,主要包括:1)市場需求量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對傳統產品替代性強;2)生長速度快、容易養殖、抗病力強;3)廣溫廣鹽性,適合在不同區域和水域養殖;4)肉質鮮美、口感細膩、脊間刺少、烹飪容易;5)對飼料中魚粉蛋白要求不高;6)可以通過良種選育改良種質;7)不會對本地品種和養殖環境造成嚴重破壞;8)營養豐富均衡、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其他營養成份。
小類優勢品種的選擇要非常慎重,要經過專家反復論證。一旦選定,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該小類中對選定品種實行“排他性”保護,通過政策來扶持優勢品種發展和抑制(甚至禁止)其他品種養殖。集中優勢資源發展少數優勢品種,應該成為政府主管部門和整個水產養殖行業的一個共同理念。因為良種選育和育苗、養殖技術研究、技術熟化推廣、魚類營養需求研究和飼料配方研發、漁藥疫苗研發、消費者需求研究、產品市場營銷,都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才可以逐步形成。隨意變換養殖品種,“朝秦暮蜀”、“見異思遷”式的養殖思維,是非常短視和有害的。挪威的三文魚養殖戰略、丹麥的虹鱒魚養殖戰略、泰國的南美白蝦養殖戰略、印度的斑節對蝦養殖戰略、印尼的羅非魚養殖戰略、越南的鮰魚養殖戰略、美國的叉尾鮰養殖戰略、尼日利亞的尼羅鱸養殖戰略,都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和長期戰略的成功典范。在引進新品種方面,漁業主管部門要嚴格把關、慎重審批,抑制一些水產研究所、臺灣和大陸的苗種公司“喜新厭舊”的短平快引種行為,制止以打著“促進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旗號的“消化不良”、“狗熊掰棒子”式的盲目引進。世界上除了中國,還沒有哪個國家在引進養殖新品種上這么寬松、這么隨意,我們畢竟不是生活在明朝和清朝。
4、 把控制魚粉和替代魚粉提高到戰略高度:沒有面粉,就沒有面包
全球魚粉產量從2006年起,基本穩定在500萬噸不變。水產養殖中飼料中魚粉使用量占全部魚粉使用量的比例,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1%,躍升到2008年的60%。隨著魚粉價格超過10000元/噸,優質魚粉使用越來越集中于高檔水產養殖、乳豬養殖和毛皮動物養殖的少量幾個產業,而這幾個產業的產品由于市場售價高,呈現出越來越強的需求剛性。生產1公斤牛肉需要8公斤飼料,生產1公斤豬肉需要3公斤飼料,而生產1公斤三文魚卻只需要1.2公斤飼料。水產養殖在魚粉和其他飼料原料的利用率方面,顯然比養牛和養豬有著巨大的比較優勢。
這就好比在房地產調控的高壓下,少數大城市市中心的“豪華公寓”由于稀缺性呈現出價格堅挺。隨著高檔養殖水產品(三文魚、鰻魚、金槍魚等)產量和需求量的不斷擴大,中低價格養殖水產品飼料中使用魚粉的比例將越來越低,除非中國也走高檔水產品養殖的發展道路。
就像法國生產路易威登和香奈兒的高檔箱包、美國生產Coach中高檔箱包、中國生產大眾箱包一樣,日本養殖藍鰭金槍魚就是路易威登、挪威養殖三文魚就是Coach、中國養殖南美蝦和羅非魚就是大眾箱包。
中國未來將不僅僅生產大眾箱包,也需要生產自己的Coach(比如大菱鲆、大黃魚、軍曹魚、黃尾鰤、),因為中國有著廣闊的國內市場,中國甚至還會生產自己的路易威登(中國養殖的藍鰭金槍魚)。這就需要我們把控制魚粉資源和尋扎魚粉替代品提高到戰略高度。要盡早從魚粉的源頭抓起,控制主要生產國秘魯和智利的魚粉資源(通過收購、控股參股、許可證等方式),同時提高國產魚粉的質量和產量,并積極尋找魚粉替代方案。
2010年5月,香港上市大型綜合性漁業公司----太平洋恩利公司,通過其下屬公司----新加坡上市的中漁公司,收購秘魯的Deep Sea Fishing S.A.C公司全部股份,增加其秘魯鳀魚的捕撈權,使其在秘魯北部及南部的可捕撈秘魯鳀魚總量,由目前的4.85%和7.11%,上升至5.08%和7.87%。而同時,中國水產上市卻在控制魚粉資源方面,還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秘魯鳀魚、智利竹莢魚資源還大部分掌握在當地漁業公司手中。這方面有可能需要我們國家通過信貸支持方式,支持大型的國有水產上市企業和國有水產企業,去收購掌握有魚粉原料魚配額的秘魯和智利漁業公司。
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水產品加工中心,每年加工廠產生的大量下腳料(都是生產魚粉和水解魚蛋白的原料)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中國本國還在浪費幾百萬噸小雜魚(也可以用來生產魚粉)投喂養殖海水魚;中國本國沿海捕撈的小雜魚,在進入魚粉加工廠前的保鮮水平還需要改進。中國國產魚粉在產量和質量方面,都需要得到很好的提高。
濃縮水解魚蛋白作為魚粉替代品、南極磷蝦粉代替魚粉,都是未來的選擇,中國應該在這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和投資,爭取早日取得突破
在主要養殖魚類的營養需求研究方面,中國還非常落后,研究水平還很初級,從而造成我們的水產飼料配方的技術含量不高,大量優質魚粉被浪費。由于魚飼料技術含量低,誘食性和適口性差、飼料轉化率低,造成養殖者不愿意放棄使用小雜魚投喂,從而造成小雜魚資源的浪費。
因為中國在全球分工中,主要還是中低檔水產養殖的生產大國,因此我們應該繼續大力發展雜食性和草食性魚類養殖,適度發展肉食性魚類養殖。對于肉食性高檔魚類養殖,要特別注意市場營銷,使其市場價值得到充分體現,避免使用大量優質魚粉養殖出來的高檔水產品,在市場上以低價賤賣。
5、 加快商業漁業向休閑漁業的轉型:釣的不是魚,是心情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商業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不斷下降,商業漁業向休閑漁業(包括游釣漁業)轉型將成為必然。這個過程是美國、加拿大、歐洲等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的。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休閑漁業協會(ASA)2008年的報告,美國有接近4000萬游釣愛好者(其中16歲以上者為3000萬),超過高爾夫愛好者(2440萬)和網球愛好者(1040萬)的總和。在美國3000萬16歲以上的釣魚愛好者中,有2500萬是淡水釣魚愛好者,因此休閑漁業對淡水漁業和內陸漁業轉型是非常重要的。美國休閑漁業年總消費額(包括漁具、車船、修理、交通食宿等)超過450億美元,產業鏈很長,產值遠高于漁獲物價值,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為1250億美元,為聯邦和州帶來的稅收為164億美元,創造的就業機會超過1百萬人。美國的釣魚者和游艇擁有者,每年繳稅中有6億美元被用于漁業資源保護和準入,美國釣魚者在2006年繳納給聯邦政府的稅收為90億美元,大約相當于當年美國環境保護署的年度總預算。
從美國的例子可以看出,釣魚是一項老少咸宜、深受大眾喜愛的休閑運動,也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一項重要休閑活動。發展休閑漁業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提高國民幸福指數,還可以有效地保護漁業資源。希望漁業主管部門和漁業從業者,能從戰略高度看待休閑漁業。將我們祖國大好河山的河流、湖泊、溪水、水庫和大海,修建成釣魚和休閑的廣闊天地,擺脫目前在池塘、公園人工湖“人造釣魚”的尷尬局面。發展休閑漁業的關鍵是要利用稅收杠桿,采取“釣魚許可證”制度,將出售釣魚許可證的稅收用于魚苗的增殖放流、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釣魚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指示標志、信息服務、宿營區、漁具商店等)。
6、 著力推動深水網箱養殖和海洋牧場發展:在大海中耕耘
隨著海水陸上養殖、灘涂養殖和淺海養殖水域的日趨減少和養殖密度的不斷提高,深海養殖和海洋牧場將越來越成為未來的趨勢。
深海養殖是未來商業水產養殖的一個新興分支。深海養殖技術和設備的領導者是挪威,挪威AKVA集團是這個領域的全球領導者,擁有從硬件到軟件的全部設備、系統、解決方案和服務。中國的幾家企業在引進和模仿挪威技術的基礎上,在國家產業資金的支持下,已經研發和生產出類似的深海網箱和相應的配套設備,價格不到挪威設備的50%,當然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和解決方案水平,比起挪威公司還有不少差距。
目前沿海許多地方都在開展深水網箱養殖試點,主要有山東、浙江、廣東和海南等省,尤其以廣東和海南的深水網箱規模最大。山東主要的養殖品種是真鯛魚,廣東和海南的主要養殖品種是軍曹魚、黃鰤魚和金鯧魚,以海南臨高的深海網箱養殖規模最大。目前中國深海網箱養殖發展遇到的最大瓶頸,不是技術和設備問題,而是補貼政策、資金和產品市場銷路問題。
深海網箱養殖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當地政府給予的補貼也往往被當地漁民套取,造成大量網箱閑置。如海南臨高對每口網箱補貼5萬元(相當于免費贈送網箱),但補貼對象不是個體漁民而是漁民合作社,因為深海網箱養殖的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行業,個體漁民很難勝任。但實際執行中,卻發現部分當地漁民為套取補貼,臨時拼湊起一些假合作社,補貼到手后即放棄養殖,造成大量網箱閑置。漁民放棄養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一組(四口)網箱養殖每年需要50-60萬元流動資金,而他們大多數沒有這個經濟實力,外行有實力的企業,有資金卻缺乏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因而不敢貿然投入。
對此,筆者的建議是采取綜合措施解決問題。首先,要鼓勵當地大型漁業企業進入深海網箱養殖業,將補貼給予這些大型企業。大型企業有資金和實力,如果管理到位,養殖成功率會大大提高。其次,要扶持成立大型養殖合作社,每個合作社的成員數量爭取達到50人,同時通過銀行貸款幫助合作社解決流動資金短缺的問題。第三,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解決產品的市場銷路。而這就涉及到養殖品種的選擇。金鯧魚和軍曹魚都是當地人喜歡的海魚,素有“第一鯧(金鯧)、第二芒(軍曹)、第三第四馬鮫郎”之稱,軍曹魚還被稱為“熱帶三文魚”。鰤魚主要市場在日本,是生魚片的重要原料,出口日本有不錯的市場。
中國主要海水養殖品種產量
品種 |
養殖區域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軍曹魚 |
|
22453 |
25855 |
23475 |
29104 |
|
廣東 |
14389 |
17438 |
13304 |
18132 |
|
海南 |
7852 |
8124 |
9884 |
10266 |
鰤魚 |
|
11788 |
11528 |
19511 |
19404 |
|
廣東 |
5921 |
6892 |
13646 |
14022 |
|
福建 |
5436 |
4636 |
4582 |
4540 |
|
海南 |
|
|
853 |
787 |
數據來源:中國農業統計資料2006-2009
筆者認為,這三種深水網箱養殖魚類都為肉食性,味道鮮美、肉質細膩、營養豐富,具備成為中高檔海水魚的條件,但大多數中國人對其都很不熟悉,需要聘請專業水產品市場營銷公司(如北京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大力開展持續性的市場營銷。市場營銷經費可以來自于國家的專項經費支持,也可以采取營銷公司不收取營銷費用,而是直接提取總銷售額的10%作為服務費的方式。
深水網箱養殖試驗一旦取得成功,將會迅速復制,上述三種魚類養殖規模也會迅速擴大。那時就需要采取《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和養殖區域承受力規劃制度,保證深水網箱養殖健康有序的發展。同樣,那些目前在南方沿海使用小網箱養殖和池塘養殖的海水魚(如大黃魚、美國紅魚、石斑魚、鯛魚等),也可以采取深海網箱養殖,魚的品質和口感也會大幅度提高,市場價格也會隨之大幅度提高。
海洋牧場概念是不同于深海網箱養殖的全新概念,主要是通過在特定區域大規模投放人工魚礁,吸引魚群和海洋生物在人工魚礁區繁殖和生長,主要適用于平緩的大陸架和大陸坡海域,我國沿海可以實現海洋牧場的水域就比較多。
從釣魚者的角度,人工魚礁可以形成極好的垂釣區。美國人工魚礁的最大特點就是與休閑漁業緊密結合,因此深受垂釣愛好者的擁護,對美國休閑漁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如果按照美國的思路發展休閑漁業,將會很好地推動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的發展。
7、 海洋漁業捕撈方式的兩個大轉變:減就是加、賠就是賺
渤海、黃海和東海向休閑漁業轉變
隨著中國不斷崛起,我們與周邊國家在黃海、東海、南海的摩擦和爭端也在不斷增加。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爭端有著歷史、主權、軍事、經濟、漁業、石油、海洋資源、航運等多重因素,問題復雜而敏感。
根據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我國1996年加入),沿岸各國領海基線外12海里內是其領海,領海基線外200海里是其專屬經濟區。一國的領海內嚴禁其他國家捕魚,一國的專屬經濟區內可以允許其他國家捕魚。由于東海最寬處僅為360海里,因此中日雙方的專屬經濟區互相交疊。日本主張應按照中間線原則劃分,中國主張按照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劃分,認為沖繩海槽才是中日東海專屬經濟區的分界線。由于存在爭議,中日在專屬經濟區劃界問題上一直沒有達成協議。同樣,中韓、中朝之間在黃海專屬經濟區的劃界問題上,也一直沒有達成協議。需要特別提出的是,中越兩國就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問題達成的協議,已經兩國最高立法機構批準,于 2004年 6月 30日生效。這是中國的第一條海上邊界,對于其他海區的劃界具有典型的示范和借鑒意義。
中日韓朝等國,在黃海、東海海域有領土爭議的主要是中日之間的釣魚島(釣魚島是中國領土。日本稱其為尖閣諸島,目前日本實際控制)和日韓之間的獨島(日本稱其為竹島,目前韓國實際控制)。但雙邊漁業協定涉及海域內的捕魚,與存在領土爭議島嶼沒有直接關系。
由于中日、中韓專屬經濟區劃界未定,雙方都是通過雙邊漁業協定的方式來對專屬經濟區內的漁業捕撈實施管理的。《中日漁業協定(修訂后》2000年6月1日生效實施,《中韓漁業協定》2001年6月30日生效實施,《中越北部灣劃界協定》和《中越北部灣漁業協定》2004年6月30日生效實施,這是我國到目前為止與周邊國家簽署的全部漁業合作協議。此外,中朝之間也有著多年的漁業合作關系。
上述三個雙邊漁業協定中,得到較好執行的是《中越北部灣漁業協定》,主要原因是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得到明確劃分,部分原因是越方對中方較多讓步,中方在共同漁區得到的捕撈許可證數量超過越方,中方從越方得到的過渡性安排水域捕撈證數量,也多于中方發給越方的數量。但中日和中韓漁業協定的執行情況就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漁業協定造成中國漁民傳統漁場被大大壓縮,中方捕撈漁船數量要遠遠多于日方和韓方,“僧多粥少”造成大量沒有合法捕撈許可證的中方漁船進入暫定水域捕撈,或者有合法捕撈許可證但采取違規作業或違反作業條件等方式捕撈,或者以上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偷漁”現象的大量存在,背后反映出的卻是我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層次問題。一方面國家給予漁民大量補貼安排漁民將漁船報廢和實行轉產,一方面是漁民拿著國家補貼的同時違規建造更大馬力的漁船。一方面是國家鼓勵漁民向水產養殖、休閑漁業和其他行業轉產,一方面是大量內地農民上船成為雇傭漁民。2006-2009年全國海洋捕撈機動漁船的總馬力數為1420萬千瓦、1471萬千瓦、1525千瓦和1549千瓦,仍然在繼續增長。如果算上捕撈技術、捕撈效率的提高和未被統計的無證漁船,捕撈能力對漁業資源的壓力在國家強力政策的壓制下,仍然在“頑強”地高速增長,不僅對中國本國漁業資源造成嚴重壓力,也“外溢”到對鄰國漁業資源造成嚴重壓力。在全球海洋漁業資源都嚴重衰退的今天,中國漁民給本國和鄰國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
要徹底解決非法捕撈的問題,需要徹底轉變漁民的生產方式,將商業捕魚轉變為休閑漁業,同時嚴禁非法私自造船和非漁民成為漁民。根據美國的經驗,休閑漁業產業鏈很長,大部分漁船就地淘汰銷毀,部分轉賣給非洲沿岸國家和南太平洋島國,留下少部分漁船升級改造為休閑漁船(比如海釣漁船、海上觀光游船等);部分漁民成為休閑漁船的駕駛員、導游和服務人員,部分漁民轉向為休閑漁業服務的相關行業,如休閑漁具制造業、休閑漁業服裝和裝備制造業、經營漁具店、休閑漁業的住宿餐飲業、其他配套服務業等等。
同時要大力提高漁區教育水平。發達國家的漁業人口轉移,很大程度上是老漁民的后代得到更好的教育,畢業后到大城市工作從而脫離漁業行業。
南海向主權漁業轉變
在南中國海,問題更加復雜,核心問題是島嶼歸屬和海域劃界。中國對西沙群島的管理始于秦朝、發現和命名南沙群島始于三國、在南沙從事捕魚始于明初,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對海中國南擁有著無可爭議的主權,沿岸各國和國際社會歷史上對此也都沒有爭議。中國地圖上顯示我們南中國海傳統疆界線的、由九段不連續的線條組成的“U”形線(俗稱“九段線”),就將這些島嶼全部包括在內。
但近年來,情況卻發生了變化。沿岸各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紛紛占據南沙群島的部分島嶼,并宣布各自的12海里領海和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其中很多都與中國傳統疆界線九段線沖突。
問題最大的是南沙群島的180多個島嶼,各國采用“實際占領”的方式宣誓主權,但中國堅決不予承認,但也往往得不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另外,即使島嶼主權歸屬問題得到解決,各國在確定領海基線和劃定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上,也往往采取對本國最有利的方法。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又沒有對這個復雜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因此鄰國之間爭論不休。
自從1969年美國的《埃默里報告》出爐,南海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可燃冰和礦產資源也被逐步探明,南海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對中國的重要性也顯得日益突出。隨著中國的崛起,馬六甲海峽航道的戰略地位,對中國也顯得日益重要。對海底資源和航道的爭奪,正在成為南海問題的焦點。從短期來看,目前各國對資源開采的興趣要遠遠大于對劃界談判的興趣。但從長遠來看,要取得對海底資源的所有權和開采權,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劃界就成為關鍵,這必然引起對南海島嶼歸屬權的白熱化爭奪。
要取得對南海島嶼的主權,歷史傳承和國際認可是重要的原則。如果歷史傳承和國家認可有爭議,事實占據和事實利用就成為各國普遍采取的方式。目前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由中國實際控制,東沙群島由中國臺灣實際控制。南沙群島情況最復雜,越南占據22個、菲律賓占據9個、馬來西亞占據5個、中國占據8個。在實際利用方面,其他沿岸諸國大都采取海上石油開發的方式(如越南、馬來西亞、文萊、印尼),中國到目前為止在南海南部地區還沒有一口海上油井,中國在南海地區采取的主要是漁民捕魚的方式。
由于西沙、中沙、東沙群島都實際控制在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的手中,歷史上也有中國島民在島上長期居住的事實,主權歸屬比較明確。加之中國日益強大,航空母艦即將下水、海軍日益強大、空軍飛機作戰半徑日益擴大、漁政船日益大型化和準軍事化、漁船日益現代化,對上述島嶼主權和和以此為界確立的中國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爭議不大。
問題最大的還是南沙群島的主權歸屬。一直以來,海南漁民都有在南沙群島捕魚,尤其以海南文昌和瓊海的漁民為主,但1955年至1985年期間中國政府曾禁止漁民到南沙海域捕魚。由于距離相對遙遠、補給跟不上、沿岸國家的驅趕和追捕,海南漁民的漁船到南沙作業存在很多困難。
為宣誓中國在南沙的主權和實際利用,中國政府應該不計成本地扶持漁民到南沙群島捕魚,并派遣大型漁政船護航、提供給養和實施安全保護。目前海南漁民到南沙捕魚使用的都是200多噸的小型漁船,建議主管部門從黃渤海、東海過剩的大型漁船、甚至大型的遠洋漁船中,挑選部分狀況好的漁船,采取國家從漁民和漁業公司手中贖買,然后無償提供給海南漁民使用、并給予補貼柴油等方式,幫助更多的海南漁民到南海捕魚。同時,政府還應該幫助他們解決漁獲物的銷售問題。
總之,南沙捕魚不是一個單純的漁業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和一個更高層面上的經濟問題。周恩來總理就曾經說過:“把海洋漁業資源搞清楚,把解決漁業問題和解決國際問題聯系起來,和國際領海權斗爭聯系起來”。當年明朝永樂皇帝派鄭和七下西洋,考慮的就是政治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以目前中國的實力和南海(尤其是南沙群島)對中國的重要性,在南海捕魚政策上無論花費多大代價都是值得的。中國政府在南海漁業上賠錢越多,在石油、海底資源、航運上賺錢就越多。
8、 水產養殖業向海外發展:從遠洋捕魚到海外養魚
中國遠洋漁業起步于1985年,從西非到北太平洋,從南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東南太平洋,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并經歷了發展、輝煌、衰退的三個階段。遠洋漁業總捕撈量從1986年的2萬噸開始,1989年超過10萬噸,1993年超過50萬噸,1997年超過100萬噸并維持在該水平。2004年達到歷史最高產量145萬噸,隨后不斷降低并維持在100萬噸水平,2009年產量為98萬噸。
全球遠洋漁業(包括大洋漁業和過洋漁業)起步于二次大戰之后,由于技術、資金、實力等原因,遠洋漁業主要由傳統的海洋大國壟斷,在這個行業中國是典型的后來者。受到技術、資金和入漁配額等限制,“后來者居上”的愿望并沒有在中國遠洋漁業行業得以實現。到目前為止,中國只在全球遠洋漁業占有很小的份額(占全球公海捕撈8%左右),捕撈漁獲的絕大多數也都是外銷,是一個典型的兩頭在外的行業。對中國最大的貢獻是解決部分就業(從業人員50000多人)和部分緩解對國內/鄰國漁業資源的捕撈壓力。
目前中國遠洋漁業主要捕撈品種和作業方式有:魷魚釣(目前中國年捕撈40萬噸左右,占全球捕撈量的10%左右,70%外銷、30%內銷)、金槍魚沿繩釣和圍網(目前中國年捕撈10萬噸左右,占全球捕撈量的2%左右,其中90%出口,10%內銷)、竹莢魚拖網(目前中國在智利外海年捕撈15萬噸左右,占該海域竹莢魚年捕撈量的10%左右,90%銷往非洲尼日利亞和歐洲)。上述三大品種占目前中國遠洋漁業總產量的65%左右。
隨著全球漁業資源的不斷衰退,沿岸國在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下對本國漁業資源的保護不斷加強,過洋性捕撈的配額越來越少,管理也越來越嚴格。同時,公海漁業資源和捕撈的管理權,也被各大國際漁業組織和區域性漁業組織所壟斷,中國雖然參加了其中部分組織,但由于是“后來者”,話語權不大,得到的配額也不多。
總之,中國遠洋漁業在上個世紀之交曾經有過的短暫“黃金時期”已過,今后的發展面臨著無法逾越的資源短缺和配額屏障。絕大多數漁獲物外銷的事實,又使中國在國際上爭取更多捕撈配額的訴求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隨著國內水產養殖業的日趨飽和、近海和鄰國捕撈的日趨飽和、遠洋漁業的日趨飽和,中國未來(除了發展深海養殖、海洋牧場之外)必然要大力發展海外水產養殖。
由于發達國家對本國漁業資源的嚴格管理,中國遠洋漁業中的過洋性漁業主要是到經濟欠發達國家入漁。同樣地,中國的海外水產養殖,也將主要是到經濟欠發達國家謀求發展,可供中國選擇的主要是南美洲和非洲。東南亞各國是水產養殖大國和強國,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我們投資的主要方向。
南美洲和非洲都是正在迅速發展的大陸,人口眾多且對水產品的需求旺盛,而且當地水產養殖的技術、資金、規模水平都還比較低,正處于從將本國水產品出口到歐美市場換取外匯,到逐步轉向供應國內和區內市場的轉型期。由于收入水平較低,當地居民對水產品的質量和品種要求還停留在比較初級的水平。對羅非魚、尼羅鱸、、南美蝦、竹莢魚、鯡魚等低值魚類的需求在不斷擴大,而羅非魚、南美蝦等低值水產品養殖,正是中國養殖者擅長的。這些國家缺乏資金和技術,政府歡迎外國企業投資本國的水產養殖業,因為水產養殖業既可以供應當地所需的動物蛋白,又可以解決當地的就業,還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土地和水資源。
對于非洲,中國企業在當地已經經營多年,中國遠洋漁業企業也建立起很好的關系。西非各國、埃及、蘇丹、東南非的坦桑尼亞和肯尼亞、莫桑比克和南非,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可選之地。對于南美洲,智利的水產養殖業(尤其是三文魚養殖)已經很發達,且都是挪威等發達國家的公司在當地投資經營,不建議中國企業前往投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擁有遼闊國土和眾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是最具投資價值的。厄瓜多爾、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牙買加、古巴、委內瑞拉等靠近美國,是以水產品出口為導向的國家,也有一定的投資價值。
中國企業在去海外發展,切忌單打獨斗。而是應該采取:1)中國各地政府統一組織,2)各地龍頭企業(飼料、加工和銷售企業)帶頭投資,3)各地養殖戶隨后跟進,4)配套企業(苗種、漁藥、科研等)同步投資。
為避免國內企業和養殖戶之間相互競爭,可以采取“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中采用的各地區分別“承包”不同受災地區重建的模式。比如,可以采取廣東省主要投資巴西,福建省主要投資南太平洋島國,海南省主要投資東南非和南非,山東和遼寧主要投資墨西哥、阿根廷和西非。在各個區域劃分好之后,省內各主要龍頭企業和主要養殖縣市,再進一步劃分具體投資目標國的哪些省份和區域。這樣,爭取在每一個投資的國家和區域,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國內的企業在政府引導下共同投資,降低投資風險,同時避免相互競爭。在投資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調研,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來進行投資。一定要首先確定好主要養殖品種和主要目標市場,并準確測算出目標市場的容量和承受的價格,同時要意識到開拓當地市場是一項艱巨和需要耐心的工作,要做好市場營銷和市場開拓工作。
中國企業發展海外水產養殖目的有四個:1)產能轉移,將國內過剩的產能和勞動力部分轉移到海外。2)供應國內,利用當地豐富和廉價的飼料資源、魚粉資源、土地和水資源、勞動力資源,養殖出優質廉價(中國市場需要品種的)水產品,返銷中國市場。3)供應當地,向當地居民供應(當地市場需要品種的)水產品。4)供應歐美。供應國內和供應當地應該成為主要目的。
9、 水產企業借力資本市場:讓魚長出翅膀
中國水產企業要大發展,必須要借助資本的力量。
目前中國上市的水產企業主要有三類:捕撈為主的企業(開創國際、中水漁業、中魯漁業等)、養殖和加工為主的企業(獐子島、國聯水產、東方海洋、好當家、大湖股份、山下湖等)、飼料為主業的企業(通威股份、海大集團、天邦股份等)。此外,2010年上市的壹橋苗業是目前國內主要的扇貝和海參苗種企業,也是水產苗種行業唯一的上市企業。
2009年中國水產行業上市公司比較
上市公司 |
主營業務收入(元) |
凈利潤(元) |
凈利潤率 |
通威股份 |
10378176902 |
142545212 |
1.37% |
海大集團 |
5250445100 |
161989321 |
3.09% |
獐子島 |
1512542980 |
195896654 |
12.95% |
國聯水產 |
1100277588 |
96017939 |
8.73% |
天邦股份 |
969017627 |
56031043 |
5.78% |
開創國際 |
811344170 |
152103643 |
18.75% |
好當家 |
528290285 |
74491555 |
14.10% |
東方海洋 |
473514322 |
56726914 |
11.98% |
大湖股份 |
413409340 |
20546649 |
4.97% |
中水漁業 |
350950915 |
20897033 |
5.95% |
山下湖 |
284172049 |
12673184 |
4.46% |
中魯漁業B |
265294004 |
15310514 |
5.77% |
壹橋苗業 |
153195030 |
43132510 |
28.16% |
太平洋恩利(港幣) |
11168000000 |
1026000000 |
9.19% |
縱觀這些水產上市企業,可以看出:1)營業額差距很大。2009年主營業務收入,只有通威股份103.8億元、海大集團52.5億元、獐子島15.1億元、國聯11億元等超過10億元,其他大多數上市企業的年銷售收入都在10億元以內。2)海珍品養殖企業(獐子島、好當家、東方海洋等)的凈利潤率明顯高于其他養殖企業、飼料企業和捕撈企業(開創國際凈利潤率高達18.75%,是因為其免交企業所得稅)。3)苗種企業(壹橋苗業)的凈利潤率最高,但營業額最低。4)香港上市的太平洋恩利(2009年營業額112億港幣,凈利潤率9.19%)是捕撈加工為主的大型企業,但凈利潤率明顯高于國內上市的捕撈企業。
(寫到這里,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通威董事長劉漢元、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國聯董事長李忠,他們居然都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畢業,也恰巧都是筆者的同學。北大光華EMBA號稱中國當代商界的“黃埔軍校”。不知這些企業家卓越的管理和領導能力,與北大光華EMBA倡導的管理思想是否有著某種血脈相承。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中國水產企業的企業家今后要做大做強,恐怕要與自己“草莽英雄”的過去時代告別,用先進的管理思想來武裝自己、管理企業。這是題外話。)
這樣的水產上市企業結構,反映出:1)飼料企業利潤率較低,尤其是以淡水魚飼料為主的通威就更低,以海水魚飼料為主的海大比淡水魚飼料企業利潤率稍好。2)養殖企業中,利潤率高的獐子島、好當家、東方海洋,都是以海珍品養殖為主,特別是以海參養殖重點。如果海參產業出現問題,這些企業的行業風險將是很大的。淡水魚養殖企業的利潤率卻相對較低。3)壹橋苗業(也是以海參苗種為主業)的凈利潤率非常突出,顯示了水產苗種行業在整個水產產業鏈中的關鍵作用。中國優秀的羅非魚苗種企業(如鷺業水產、寶路水產)和南美蝦苗種企業(如環球生物科技),將有機會成為未來之星。4)水產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另外一端水產營銷,也是一個與水產苗種同樣關鍵的行業,但是目前還沒有出現上市企業,這個行業目前的領軍企業北京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有可能脫穎而出。5)海洋捕撈企業都是以遠洋漁業為主,但營業額和利潤率都較低,顯示出這個行業的“頹勢”。遠洋捕撈行業的“金礦”是高檔海產品捕撈(如金槍魚和對蝦等),但這方面中國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少捕撈配額,因此未來前景堪憂。
這樣的水產上市企業結構,也是不完善的結構,主要問題:1)高檔海水魚飼料行業缺乏領軍的上市企業。全球最大的三文魚飼料上市公司Skretting和EWOS年銷售額分別為117億人民幣(折算,凈利潤率5.7%,2008年)和71億人民幣(折算,2007年),中國還沒有一家海水魚飼料企業可以與之相比。2)高檔海水魚養殖行業缺乏領軍的上市企業。全球最大的三文魚養殖企業挪威Marine Harvest公司2007年銷售額為169億人民幣(折算,凈利潤率10.5%),中國目前還沒有可與之相比的企業。3)水產苗種行業還缺乏領軍的上市企業。全球最大的水產苗種繁育企業挪威Marine Farms公司(挪威三文魚苗種為主)2008年營業額為9億人民幣(折算),中國的水產苗種企業還需要急起直追。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水產行業的產業鏈已經初步完成,各個環節已經擁有了一批不錯的企業。接下來的任務是行業整合、企業上市、兼并收購。最終的目的是做大做強,在整個水產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甚至在整個水產產業鏈上,產生出世界級的中國水產上市企業。其中的優秀企業還可以到海外上市(如挪威奧斯陸股票交易所,是全球優秀水產企業最主要的上市交易所)。
中國水產行業在下一個10年中,將面臨著眾多的機遇和挑戰。各個企業要認真研究各自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和機會,在“戰略定位”的基礎上,集中力量在各自領域內做大做強。未來水產企業發展壯大兩大途徑:1)一是向各自產業鏈的上下游整合形成縱向一體化優勢,2)二是在產業鏈的某個環節上橫向拓展形成橫向專業化優勢。前提是上市企業和準上市企業必須要在各自的主營業務領域進一步做實做強,形成競爭者無法超越的核心競爭力。
如獐子島要立志成為全球最大的貝類和海珍品養殖公司(目標是加拿大Clear Water公司),東方海洋要立志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菱鲆養殖公司(目標是西班牙Pescanova公司),百洋要成為全球最大的羅非魚養殖公司(目標是洪都拉斯的Regal Spring Tilapia公司),恒興和粵海要成為中國的Skretting和EWOS,鷺業和寶路要成為中國的Marine Farms(挪威)和SIS(美國)。
中國企業要善于利用各種金融手段,如私募股權(PE)基金,使準上市企業爭取早日上市。已上市企業要利用股票增發等手段,通過融資來兼并收購同類企業,或者通過投資占據重要戰略資源(如魚粉資源、優勢種苗品系、大水面和大海域的長期承包使用權、知名原產地、地理標識等)。未來10年的行業整合,將有可能產生出一批世界級的中國水產上市企業。但競爭也是異常殘酷的,要求我們的企業在戰略和戰術上都不能犯錯誤。
10、可持續、負責任的水產品:為子孫后代謀
水產品在過去幾十年中,歷經了幾個不同的階段:1)第一階段是滿足人們都水產品的需求,那時人們關注的是能否購買到物美價廉的水產品。2)第二階段是滿足人們對水產品安全的需求,這時候人們關注的水產品是否安全、藥物殘留、重金屬超標等。3)第三階段是滿足人們對水產品可持續生產的需求。可持續水產品(捕撈和養殖)認證、IUU(非法捕撈)漁業管理、魚類福利、勞工問題、姚明拒吃魚翅、反對商業捕鯨、反對獵殺海豹、反對轉基因三文魚,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國家、媒體、有影響人士、環保主義者、超市、餐館,甚至普通消費者,正發出他們的聲音:我們不僅要吃魚,我們還要吃安全的魚,我們同時還想知道這種魚的捕撈和養殖,是否會危及到子孫后代吃魚。
近年來,養殖水產品的可持續認證成為趨勢,美國的GAA/BAP(全球水產聯盟)認證和歐洲的Global GAP認證是目前兩個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認證標準。一些新興的水產養殖認證如AD/ASC(水產養殖對話/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背后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資助和推動)認證,也在逐漸興起。野生水產品的可持續認證也成為趨勢,MSC(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是目前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認證標準。
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強調從海洋/養殖場到餐桌的產業鏈認證、可追溯性和可持續捕撈/養殖。已經遠遠超出僅僅局限于食品安全的政府官方認證(如中國官方的QC認證)、獨立第三方認證(如SGS認證)、加工廠認證(HACCP認證)和零售商認證(BRC認證)的范圍。
同時,消費者對產品生產過程的“知情權”要求越來越高。這種壓力逐漸傳遞到國際零售商(如沃爾瑪、家樂福等)那里,他們紛紛宣布支持可持續認證產品,并宣布在不久的將來只銷售經過可持續認證的產品。
建議中國政府積極研究,資助中國的民間組織或行業協會,及早建立中國自己的可持續水產品認證標準。BAP和GAP等認證都是“挾消費者以令天下”,一旦通過可持續標準掌握了全球消費者的話語權,就可以通過收取每年證書使用費的方式(就如同中國DVD廠商被收取芯片的專利費一樣),輕松獲得持續不斷的收入,還可以以不符合可持續捕撈/養殖的某些要求為理由,以另外的非關稅壁壘方式,阻止中國產品出口,或者提高中國產品的生產成本,使我們失去國際市場競爭力。
作者簡介:
樊旭兵,北京海橋市場推廣公司董事總經理,資深農產品和水產品市場營銷專家,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行業協會首席營銷顧問。海橋公司為挪威三文魚、挪威皇帝蟹、挪威鱈魚、加拿大龍蝦、加拿大象拔蚌、野生北極蝦、加拿大牛肉、美國牛肉等許多國外農產品協會和政府機構提供營銷服務。樊旭兵本人是九三學社會員、北大光華EMBA。